现在是: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下午好! 登录 | 注册 | 进入商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主 编: 杨炳麟
编 委: 谢  冕 杨匡汉
  吴思敬
韩作荣
  叶延滨 唐晓渡
  陆  健 程光炜
 
马新朝
耿占春
  商  震 杨炳麟
  杨志学 赵  勇
  杨晓民 何向阳
  (按年龄长者为先)
首 页 中原诗群 空间·网刊 中国诗歌馆 诗歌现场 中国诗歌社区 名家肖像 诗书画苑 网上书店
卖 场 理事广场 在线阅读 诗歌讲堂 高 端 对 话 窗 外 档 案 诗词园地
 
 
         每期展示
更多>>

吴思敬诗学思想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2012年11月2日至4日,由《河南诗人》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吴思敬诗学思想研讨会在郑州隆重举行。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出席会议,..

 
 
      高端活动专场
 

真诚·宽容·哲思

——读《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
 
                   ◎ 刘晓翠
 
 
  《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是吴思敬教授2003年至2008年之间在诗歌评论方面创作的诗学论文合集。其中收录的文章分为两类,一类“多为对本世纪初新诗发展态势的剖析与世纪初诗人创作的追踪”,另一类是“站在新世纪对20世纪新诗发展问题的梳理及对那一时期重要诗人的回顾。”
  此书是吴思敬教授在新世纪出版的第三本诗学论文集,也是他在诗歌评论方面持续不断探索的延续。
  以“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为题,是吴思敬教授对中国新诗9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概括。“新诗是自由的精灵,本应在广阔无垠的天宇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无奈在中国‘五四’以来的特殊环境与时代氛围下,新诗与政治的无休止地纠缠,新诗与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冲撞,就像一双沉重的翅膀拖住了它,使它飞得很费力、很艰难。”本书的文章大都围绕新诗与“政治”与“传统审美习惯”的矛盾关系等问题展开,既有对于新诗发展的整体的宏观的研究与探索,也有对诗坛现象的分析,还有对于诗人创作个体以及诗歌文本等个案的深入准确而独到的研究。尤其是面对当下因为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而引起的诗歌边缘化的状况,吴思敬教授仍然坚持着以学者的学养加之哲学家的深刻及诗人敏锐的艺术感来面对喧嚣的诗歌现场及纷繁芜杂的诗坛,对这些个案进行精确的剖析,一方面他站在理论家特有的高度,对新时期诗歌做出恰当的定位与批判,另一方面他也在亲身经历着每个时期的诗歌现场,通过积极的参与与冷静的观察分析当今诗歌的创作态势。作为一个有着浓厚人文关怀的理论家,他始终坚持独立的写作姿态,脚踏实地,认真分析诗歌现场及诗歌文本,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总结和反思。
 
一、对诗坛、诗歌走向及诗歌理论精准的把握和恰当的评价
 
  新诗发展已近百年,围绕着新诗的发展态势众说纷纭,围绕着这一现象,吴思敬教授不仅肯定了新诗发展的成果,也指出新诗发展在经历了与政治的纠缠与传统审美习惯的冲撞之后,已经形成自己的传统。
  在文中他肯定了何其芳、林庚等人为构建新格律诗的努力,以及新诗创作如何在与古代诗歌衔接中发展新的诗歌传统,他认为有着90年历史的新诗与有着三千年辉煌历史的古代诗歌相比,只能是个“步履蹒跚的小孩子”。“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明显地看到了新诗人正在清除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轻视和自卑的偏见,深入地挖掘中国诗学文化的优良传统,结出了一批植根在民族文化之树上的诗的果实。尽管新诗距古典诗歌曾有过的辉煌仍然遥远,但新诗已脱离了旧诗的藩篱,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屹立于文坛,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判断是基于吴思敬教授对新诗发展历程的整体把握及深入研究而得出的。也正是对于历史语境的重视以及对新诗发展的全面宏观把握,才使得他在分析诗歌现象时能够深入问题的最深处,写出他人所不能感知的真实的脉搏。
  世纪之交,中国的诗坛也热闹起来,各种提法和争论也层出不穷,比如“新世纪文学”、新诗经典化、“底层写作”等问题,当针对这些现象所阐发的追捧式批判和批判式批判同时出现时,吴思敬教授用身处诗坛现场的冷静眼光以及超脱于现象之上的哲学家的沉思对此做出了精确的分析及评价。对于“新世纪文学”的提法,他沿着对于历史上某一历史阶段文学命名的思路进行解释,认为“新世纪文学”提法的名与实不对应,“‘新世纪文学’是以时间的断代为依据的,只不过它不像‘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等以10年为一计量单位,而是以一个世纪来记,‘新世纪’明显指的是‘21世纪’,这样的‘新世纪文学’覆盖的就应是整个21世纪的文学。但目前21世纪刚过去几年,21世纪波澜壮阔的文学画卷还远未展开,未来的艺术潮流、未来的文学走向谁都难以做出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刚刚进入21世纪的这几年的文学状态概括为‘新世纪文学’不是有些太过匆忙了吗?”通过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索,历史命名沿革的研究,作为一个扎实的理论家,他提出对于此段时间的文学用“世纪初文学”来命名。由此也可以显现出一个踏实、严谨的学者的治学风范。
  当下诗坛在代际划分方面,因为诗人的年纪、成长背景、教育背景等等区分而显得芜杂且不精确,对于创作群体“中生代”提法的肯定,则显示出吴思敬教授细致缜密的理论思维和兼容并包的理论视角,他这么论述:“我的意见是可以把‘中生代’这个概念引入当下诗坛,但其内涵可在《江汉大学学报》编者按提法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与扩展。我觉得‘中生代’的含义应该单一化,即不把它看成是流派概念、诗群概念,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断代的时间概念,在目前可定位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诗人。这样‘中生代’就成了文学史时间序列叙述的一个概念。”这一命名不仅对于诗歌创作群体的群体特征加以研究,有利于当代诗歌宏观叙述的需要,而且这一借用于台湾地区使用了十余年的说法沟通了海峡两岸诗歌创作与研究的需要,显示出理论家的广阔视野和胸襟,同时对于诗坛创作群落的个性化写作的“运动情结”进行了消解。
  任何一个概念的提出更要有理论的前瞻性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并且有利于文学史的良性发展,从本文列举吴思敬教授提出的以及所坚持的理论概念可以看出他的诗学观念及诗学批评建立在批评家开阔而包容的胸襟及深厚的学术根基之中。
 
二、对于社会的人文关怀及对生命真实体验的尊重
 
  若曰对于诗学批评及理论的精准把握是吴思敬教授作为一个优秀的诗歌理论家的基础,那么对于优秀青年诗人的大力扶持、对于社会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于生命真实体验的尊重则是他作为一个理论家的深厚人文关怀的体现以及其学术生命永葆青春的原因之一。
  在本书文章的第三部分“世纪初诗人群像”中,诗评家对邵燕祥、南永前、梁平、牛庆国、姚学礼、田禾、卢卫平、子川、师榕、曾德英、张晶森、骆英、刘忠华、于炼、邰筐、荣荣、阿毛、王莹的诗歌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优秀的青年诗人。
  对于诗歌从源自生命最深处的本体关怀出发,吴思敬教授将这一关怀辐射至对青年诗人创作的关怀中。他理解诗歌、尊重诗歌,所以更尊重诗人的个体存在,他对于诗人的肯定没有停留在浅层的诗歌审美层面,而是深入诗歌的内部,探索其语言下所深藏的生命体悟。他的宽容与含蓄不仅仅来源于诗评更源于对于诗人的关怀与鼓励。
  诗人南永前将“远古的图腾意识与现代人的思维空间沟通起来”,将“古老的图腾意识与现代人的审美文化思维空间融合”,对于这一创作理念,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建构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经济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在如今这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被扬弃,诗歌被边缘化的时代,南永前高扬民族图腾的旗帜……体现了一位诗人的勇气与信念,他对图腾诗的探索与实践,也必将为当代民族诗歌大厦的构建提供一块厚重的基石。”对于诗人创作的肯定与对于人和自然和谐的追求密不可分,这是吴思敬教授作为诗评家评判诗歌的一个基点,他的内在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
  对于梁平的诗歌中力图将历史与现实的人生沟通起来创作史诗的做法他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将对历史的写作融入诗歌的审美之中,描写社会中令人感动的历史事件,他对于这种积极入世的诗歌价值取向是充分肯定的。
  诗人牛庆国的创作立足于西北大地,植根于乡土,同时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之后,拥有了全新的视角及关注,由此转回生存的土地中,写出了一系列生动的诗歌。对于牛庆国的创作,他这样评论:“新世纪的中国诗坛,需要有一种大气的、源于生命本真的东西显露出来,以给各种类型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诗歌一个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牛庆国的《热爱的方式》的出现是适时的。”同样的肯定也出现在诗评家对于诗人卢卫平“向下的”却又是“向上的”诗歌创作的肯定上。
  统观之,吴思敬教授对于青年诗人的肯定源自他对于真实诗歌写作方向的肯定,对于表现真善美天性、和谐自然的诗歌的鼓励。文如其人,这也体现了他的人生追求——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吴思敬教授的诗歌批评精准全面而深刻,不仅有着开放性和包容性,而且有着哲学的深刻,他的文章语言简洁纯净,没有佶屈聱牙般的术语堆砌,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如同促膝谈天般平易,如同老友交谈娓娓道来,理论的高度与哲学的深度在平实的文字中穿插,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本书中吴思敬教授谈论了一些重要的当代诗歌现象和诗人创作,纵观整部论著,我们可以看到吴思敬教授论述问题的严谨性,文中广博而严密的资料收集以及他在学术研究中尊重历史、重视客观事实的态度显示出他大气包容的文学观。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诗刊    人民文学网    河南作家网    河南文化网    大河文业网    河南诗词网    中国诗歌网    中国诗刊社    人民网    诗歌报    央视网    作家网    文学报    腾讯网    新浪网    中华诗词网    诗林    中国书协网    中国文艺网    北方文学网    天津诗人网    北京诗人网    中国诗文网    左岸读书网    新诗代    诗生活    中青网    文艺报    中诗网    大豫网    光明网    扬子江诗刊    诗潮    绿风诗刊社    搜狐读书网    华语诗歌网    中国诗人网    当代诗词网    古代诗词网    中华诗词网    诗选刊    冰心网    文心社    小说界    诗中国    国学网    中文网    江南杂志社    山花    河南文艺网    百花文艺网    敦煌诗刊社    华语文学网    中国文苑网    红豆杂志社    诗词歌赋网    榕树下    大众网    中原网    新华网    商都网    中青网    学术网    星星诗刊网    半岛    诗词名句网    诗词吾爱网    中原诗词网    南方周末网    中国摄影网    外国文学网    中国文学网    古诗词    古诗文    文学乐    十月刊    搜韵网    读者网    意林网   
 

咨询热线:0371—66267916   66268398   66267915  合作联系关于河南诗人客服中心访客留言站长信箱关注我们 

河南诗人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网站声明

电子信箱:henanshiren@126.com

 河南诗人 2008-2017 (Henan Poet) 郑州市金水路99号建达大厦6D座